第(1/3)页 “叔父,那你们最终如何决定的?” 王硅说道:“还能如何?这是个好主意,当然要采纳。朝廷可以官办学堂,我们也可以响应朝廷的号召,大肆建设民间书院,全力支持人人识字大计,难道朝廷还能反对?” 王汲善沉默了,朝廷不可能反对,哪怕皇帝不愿各家开门培养门客,也不可能公开反对,那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。 “民间百姓对我们这些世家贵族非议不少,我们广开书院,他们会来就学吗?” 王硅哈哈大笑起来:“在朝廷没有官办学堂之前,这些百姓可是挤破头了想识几个字,有来我们这里借书的,有旁听借读的等等……” “现在嘛,朝廷虽然在各地开设官办学堂,但比较条件有限,就一个先生,能教几个学生?而且蒙学三册,太过浅显,人人都识字之后呢?谁来教学?” “那些圣人经义,可不是随便一个人都能讲述的。” “只要百姓里面还有人想科举做官,就必须要学习高深学问,那他们就没得选,我们办的书院是最好的去处。” 只不过,唯一有个难题…… 什么难题? “开销太大!单单在各家族地开设一个学堂,没意义,最多教授百十个学生,还都是我们族地本来的百姓,原本就是我们的人。” “所以要办就在各地办私塾,朝廷的手伸不到的地方……粗略算了一下,单单想在一州之地办好学堂,花费就要占据我们各家一年收入的一成。” 这么多? 王汲善惊呆了。 各个家族一年的收入是多少?王汲善不清楚具体账目,但还是有个大致概念的,比如说太原王氏,经营着几乎全国的布匹行业,衣食住行的衣一项,利润有多少? 这么说吧,国库存银跟王氏一年收入比起来,那就是九牛一毛。(当然了,也是因为现在国库没什么钱。) 王氏收入巨大,支出用度也不少,比较那么大个家族,越是庞大的上层体系,就越是需要巨大的财力支撑,所以一次拿出一成收入另辟一门,换了是谁都要伤筋动骨,都要好好考虑考虑。 “既然开办学堂耗资巨大,那朝廷和萧锐是怎么办的?他们比我们这些家联合起来还有钱吗?”王汲善不解。 王硅回答不了这个问题,他有个猜测,那就是萧锐造纸、印书的成本极低、极低,但没有切实证据。 没错,这就是技术的差距。 第(1/3)页